荣誉资质图片

cma资质(CMA)     CNAS资质(CNAS)     iso体系(ISO)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微量培养盘相关标准参考信息

GB/T 38506-2020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生化参数的测定方法
简介:
信息:ICS:07.080 CCS:A40 发布:2020-03-06 实施:2020-03-06 00:00:00.0

T/SAASS 69-2022 半夏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简介:本文件规定了半夏组培育苗的培养基配制、外植体采集与处理、接种、启动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本文件适用于半夏组织培养育苗。
信息:ICS:65.020.01 CCS:A017 发布:2022-10-18 实施:2022-10-18

T/AOPA 0020-2021 飞行员早期培养计划(“雏鹰计划”) 第2部分 飞行综合课程
简介:本标准描述了飞行综合课程相关术语、定义、培训内容、任课教员、组织实施、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和信用管理等基本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管理“雏鹰计划”飞行综合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
信息:ICS:03.180 CCS:P839 发布:2021-12-31 实施:2022-01-07

GB/T 35521-2017 化学品 胚胎毒性 植入后大鼠全胚胎培养法
简介:
信息:ICS:13.300;11.100 CCS:A80 发布:2017-12-29 实施:2018-07-01 00:00:00.0

YY/T 1852-2022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用医疗器械 培养用液中铵离子的测定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08-17 实施:2023-09-01

T/AOPA 0019-2021 飞行员早期培养计划(“雏鹰计划”) 第1部分 实施指南
简介:本标准描述了“雏鹰计划”相关术语、定义和目标,对计划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保障条件、促进措施等进行了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飞行员早期培养活动。
信息:ICS:03.180 CCS:P839 发布:2021-12-31 实施:2022-01-07

GB/T 11446.10-2013 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的滤膜培养测试方法
简介:GB/T 11446的本部分规定了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活菌)的滤膜培养测试方法。本部分适用于EW-I~EW-IV级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信息:ICS:31.030 CCS:L90 发布:2013-12-31 实施:2014-08-15

T/CICE 004-2021 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海外服务人员 培养规范
简介: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基本要求、2.培养等级、3.培养型式、4.课程设置、5.教学资源、6.质量保障、7.证书颁发、8.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海外服务人员培养规范英文版。
信息:ICS:03.180 CCS:C439 发布:2022-07-26 实施:2022-07-28

DB21/T 3561-2021 小叶白蜡组织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01 CCS:B 60 发布:2021-12-30 实施:2022-01-30

GB/T 24863-2010 畜禽细胞体外培养与冷冻保存技术规程
简介:本标准规定了畜禽体细胞保存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猪、牛、羊、马、驴、鸡、鸭、鹅等畜禽细胞体外培养与保存。
信息:ICS:65.020.30 CCS:B40 发布:2010-06-30 实施:2011-01-01

T/BZFS 004-2022 冬枣树形培养与修剪技术规范
简介:本文件规定了冬枣树形培养与修剪技术中涉及的定干及枝条培养、树形培养、修剪原则、不同树龄期修剪、不同季节的修剪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滨州市范围内冬枣树形培养与修剪技术管理。
信息:ICS:01.020 CCS:A023 发布:2022-07-21 实施:2022-07-26

DB15/T 2484-2021 胡萝卜小孢子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05 发布:2021-12-25 实施:2022-01-25

GB/T 11446.10-1997 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的滤膜培养测试方法
简介:本标准规定了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活菌)的滤膜培养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I~Ⅳ级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的测量。
信息:ICS:31.030 CCS:L90 发布:1997-09-01 实施:1998-09-01

T/GDC 166-2022 细胞培养瓶
简介:细胞培养瓶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信息:ICS:83.080.01 CCS:C292 发布:2022-07-16 实施:2022-07-18

DB15/T 2484-2021 胡萝卜小孢子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05 发布:2021-12-25 实施:2022-01-25

T/CECCEDA 003.2—2023 CAR-T细胞生产 一次性耗材技术要求 第2部分:细胞培养罐
简介:本文件规定了CAR-T细胞生产中一次性细胞培养罐的材质和结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包装和储运要求,以及包装标识和辐照标识要求。
信息:ICS:03.120.10 CCS:Q849 发布:2023-03-01 实施:2023-03-01

T/SXSL 04-2022 反刍动物饲用微生物培养物
简介:规定了反刍动物饲用微生物培养物的粗蛋白质、蛋白酶活力、纤维素酶活力、甘露聚糖、有效活菌总数等理化指标,霉菌总数、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沙门氏菌等卫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信息:ICS:65.120 CCS:A031 发布:2022-07-12 实施:2022-07-14

WS/T 791-2021 钩虫检测及虫种鉴定标准 钩蚴培养法
简介:本标准规定了钩蚴培养法对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进行检测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钩虫的检测和虫种鉴定。
信息:ICS:11.020 CCS:C61 发布:2021-11-23 实施:2022-05-01

T/GDC 206—2023 细胞培养转瓶
简介:密封性、无菌性、细菌内毒素(热原)、细胞培养、容量偏差、表面处理等。
信息:ICS:83.080.01 CCS:C292 发布:2023-01-04 实施:2023-01-04

SN/T 5550-2022 土壤中检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简介:
信息:ICS:65.020.01 CCS:B16 发布:2022-07-07 实施:2023-02-01

DB1310/T 251-2021 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简介:本文件适用于廊坊及气候相近地区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育苗生产
信息:ICS:65.020.01 CCS:B05 发布:2021-11-15 实施:2021-12-15

T/GDC 207—2023 细胞培养板
简介:外观要求、板底平整度、无菌性、表面处理、细胞毒性等。
信息:ICS:83.080.01 CCS:C292 发布:2023-01-04 实施:2023-01-04

DB15/T 2594-2022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21 发布:2022-06-24 实施:2022-07-24

DB15/T 2431-2021 荒漠藻扩繁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05 发布:2021-11-15 实施:2021-12-15

WS/T 807-2022 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2 实施:2023年5月1日

DB15/T 2593-2022 冰草组织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21 发布:2022-06-24 实施:2022-07-24

DB1310/T 251-2021 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简介:本文件适用于廊坊及气候相近地区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育苗生产
信息:ICS:65.020.01 CCS:B05 发布:2021-11-15 实施:2021-12-15

NY/T 4195.4-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4部分:家蚕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DB22/T 3386-2022 小球藻发酵培养技术规范
简介:
信息:ICS:65.150 CCS:B 52 发布:2022-06-23 实施:2022-07-23

T/SBZYC 0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施秉太子参 组织培养与脱毒种苗扩繁技术规程
简介:1 组织培养1.1 组培室要求符合GB19489和GB/T22278规定。1.2 培养基选择以MS为基础培养基,所用药品符合GB437、GB/T628、GB/T647、GB/T659、GB/T664、GB/T666、GB/T671、GB/T1272、GB/T1274、GB/T1401、GB/T15899的规定。1.3 培养基制备母液配制和保存将培养基配方扩大若干倍,一般为10倍~100倍的浓缩液体。药品配制严格按照GB/T603规定方法配制,用水应符合GB/T6682规定要求。称取药品的药匙必须专药专用。将配制好的母液分别贴上标签,注明母液名称、配制倍数和日期,贮存在2℃~4℃的冰箱中,贮藏时间控制在90d内。储藏期间,如有霉菌和沉淀产生,需重新配置。植物生长调节剂母液配制和保存将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配成浓度为50mg/100mL~100mg/100mL。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难溶于水,其溶解方法:NAA、IBA、IAA等常用少量95%的乙醇溶解,然后加热溶解,再加蒸馏水定容。6-BA、KT等先用少量1mol/L盐酸溶解,再加蒸馏水定容。所用水要符合GB/T6682的要求。配制好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贴上标签,标签写上名称、配制浓度和日期,贮存在2℃~4℃的冰箱中,贮藏时间控制在90d内。储藏期间,如有霉菌和沉淀产生,需重新配置。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由MS基础培养基、蔗糖、琼脂、水组成,蔗糖和水分别符合GB317和GB5749规定。所需蔗糖浓度3g/L,琼脂粉浓度4g/L。培养基配制流程,见图1。水分母液生长调节剂蔗糖琼脂 →                 混合 → 加热溶解 → 定容 → 调节pH        分↓装          培养容器 → 洗涤 → 干燥 →         播种 ← 凝固 ← 冷却 ← 高压灭菌 ← 封口图1太子参培养基的配制流程图诱导培养基为:MS+6-BA0~1.0+NAA0~0.1,按照培养基配制程序配制。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1.5+NAA0.01~0.1,按照培养基配制程序配制。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为:MS+6-BA0+NAA0,按照培养基配制程序配制。pH值调节太子参培养基最佳pH值控制在5.6~5.8,一般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常用(1mol/L)NaOH或HCl进行调整。培养基分装和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趁热分装,分装量以占培养容器的1/4~1/3为宜。操作时,尽量避免将培养基粘到容器口和容器壁上,否则容易引起污染。将已分装好培养基封口并注明配制日期和培养基种类后即进行灭菌,灭菌锅内压力为0.105MPa、温度达121℃状态下保持15min~20min进行灭菌。1.4 环境灭菌对环境进行定期灭菌。方法是用75%乙醇或0.1%新吉尔灭进行喷洒。对无菌操作室(接种室)、培养室和准备室采用紫外灯灭菌方法。接种所用的超净工作台在空气过滤灭菌的基础上再配合使用紫外灯照射灭菌20min~30min,再用75%乙醇对超净工作台表面进行擦拭。1.5 接种工具灭菌接种用的工具、无菌水等必须在灭菌锅内压力为0.105MPa、温度达121℃状态下保持15~20min进行灭菌。1.6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太子参植株为外植体材料。将太子参的茎尖、茎段用5%~10%洗衣粉漂洗2min~3min,洗去茎尖、茎段上的蜡质层及泥土、粉尘,用自来水冲洗30min后拿到接种室,用75%酒精表面消毒20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0.1%Hg消毒3min~8min,无菌水冲洗8次~10次,以除去残留消毒液。1.7 外植体诱导培养将处理好的太子参外植体,在无菌条件下,用解剖刀和解剖针在显微镜下剥离0.5mm~1mm的茎尖,切取茎段(每段留一个节),分别接种于诱导培养基。茎尖、茎段应插入培养基,芽不能陷入培养基中。接种后做好标记。经7d~10d培养,芽开始萌动生长,30d后芽长到1cm~2cm,同时有少量丛芽分化。1.8 继代增殖培养将诱导出的不定芽转接于继代增殖培养基中,经30d培养,形成丛生芽,并有少量根系分化。1.9 脱毒检验获得的丛生芽须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测,确认无毒后,进入壮苗及生根培养。1.10 壮苗及生根培养将丛生芽转接到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中,经30d左右,形成完整的试管苗,并有根系的分化。1.11 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5±2℃,光照时间12h/d,光照强度2000LX~3000LX。太子参组织培养技术流程见图2。2 驯化2.1 大棚与基质消毒移栽前,用0.02%~0.04%高锰酸钾和0.1%~0.5%甲醛对大棚进行熏蒸消毒。用0.04%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消毒灭菌。2.2 炼苗试管苗移栽前,将生长健壮、根5条~6条,长0.cm5~1.0cm,带3叶~4叶的试管苗连同培养瓶放置移栽大棚2d~3d,然后打开瓶口再放置2d~3d,使试管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2.3 脱毒苗移栽将驯化后的脱毒苗用镊子小心取出,洗去根部培养基,用500倍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浸泡30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定植于已灭菌的基质(珍珠岩:腐殖土=1:2)中。移栽后用遮阳率75%~90%的遮阳网搭小拱棚遮阳,待苗生长5d~7d后拆除。优良单株    ↓    块根芽头或种子    ↓    微茎尖    ↓ → 未脱毒苗淘汰  病毒检测    ↓    脱毒苗    ↓    增殖培养 → 生根培养 → 炼苗栽培    ↓商品种 ← 2-3代繁殖 ← 原原种图2太子参组织培养技术流程2.4 脱毒苗管理及种参收获脱毒苗移栽后要注意保湿,基质内含水量保持在50%~60%。移栽一周后,每周喷施1/2MS营养液1次~2次,定期用500倍多菌灵或甲基拖布津喷洒杀菌剂,预防病虫害发生,在整个生长期要及时除草。脱毒苗生长180d~210d后,即可收获太子参原原种。2.5 脱毒检验获得的原原种须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按照《植物病毒检测方法》检测,确认无毒后,进入加代扩繁。3 扩繁检验无毒的原原种按照T/SBZYC02加代扩繁,经过2代~3代繁殖成为原种,原种经加代繁殖即成为生产用脱毒良种。
信息:ICS:65.020.20 CCS:A017 发布:2021-11-08 实施:2021-11-08

NY/T 4195.3-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3部分:斑马鱼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T/AFFI 028-2022 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树形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树形培养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第一师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的树形培养。本规程适用于第一师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的标准化生产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9859-2005地理标志产品库尔勒香梨NY475-2002梨苗木NY/T394-2021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42-2013梨生产技术规程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881-2004库尔勒香梨生产技术规程DB65/T3292-2011有机食品库尔勒香梨生产技术规程DB65/T3949-2016库尔勒香梨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规程DB65/T4223-2019库尔勒香梨简约化栽培技术规程3砧木标准砧木选用2年生杜梨。杜梨苗标准为侧根数量5条以上,侧根长度20cm以上,侧根分布均匀、舒展、不卷曲,茎高度100cm以上,茎粗度0.8cm以上,茎倾斜度15℃以下,根皮与茎皮无干缩、皱皮及损伤。4嫁接定植次年春季,采取枝接或芽接方式进行嫁接,嫁接高度0.3m~0.5m。5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为每公顷1112~2865株。  表1栽植密度表密度(株/hm2) 行距m 株距m2865 3.5 12501 4 12223 4.5 11906 3.5 1.51668 4 1.51482 4.5 1.51429 3.5 21251 4 21112 4.5 26树形培养6.1嫁接第一年6.1.1扶干嫁接成活后,接穗萌发多个新稍的,保留1个直立健壮的新稍作为主干培养,疏除多于新稍。新稍高度30cm时,及时绑缚固定,保持直立生长,到秋季落叶时高度可达2m,嫁接口粗度2cm以上,形成1龄期主干。6.1.2抹芽秋季抹除主干60cm以下的芽。6.1.3除萌抹除砧木萌蘖枝条。6.2嫁接第二年6.2.1促枝春季芽萌动前(约3月20日~3月30日),在主干上从芽上方0.5cm处进行刻芽,深达木质部。主干距地面0.7m以内和苗顶端0.4m范围不刻芽(约为全树的1/3)。或在主干缺枝部位喷涂发枝素,促发新枝。6.2.2开角4月中下旬和8月底,对主干上前一年萌发和当年萌发的结果枝,用牙签或开角器开角70°~80°(基角)。6.2.3甩放对新发结果枝进行甩放,促发短果枝。6.3嫁接第三年6.3.1开角8月底,对主干上当年新发结果枝进行开角。6.3.2拉枝8月底,对前两年形成的结果枝,通过撑、拉进一步开张腰角至80°~90°。6.3.3甩放对新发结果枝进行甩放,促发短果枝。6.4嫁接第四年6.4.1疏枝夏剪和冬剪时,疏除主干上枝间距<5cm,枝干比>0.3的结果枝,避免结果枝上大下小。保持结果枝单轴延伸,疏除结果枝梢部的竞争枝,同时疏除过大分叉枝,保留短果枝。结果枝上的背上枝及时拧梢或在冬剪时疏除。6.4.2拉枝对冠层下部角度过小的枝组,进行撑、拉,开张角度。6.4.3落头8月底,将主干延长枝向一个方向拉平,同时拉平直立枝,将树高控制在3m左右。6.5嫁接第五年6.5.1疏枝疏除主干中上部生长过密、过大的枝组,保持主干上着生26~30个结果枝组,同侧枝组上下间距应达50cm。6.5.2回缩6月下旬结果枝延长枝停长时,对主干中、上部枝长>1.2m的结果枝,主干下部枝长>1.6m的结果枝进行回缩,回缩至结果部位。6.5.3提干疏除距地面<70cm的结果枝。6.6嫁接第六年6.6.1回缩6月下旬结果枝延长枝停长时,将长结果枝回缩至结果部位。6.6.2更新冬剪时,对6年生的衰老结果枝进行回缩,回缩至结果枝基部具有适宜做更新枝的分枝部位,或留桩5cm,在基部萌发新枝。6.6.3控旺对冠层中上部生长过于旺盛的大枝组,在6月份进行环割或环剥。对主干顶部萌发的背上枝进行拉枝,或去强留弱。6.7成形时的树体结构树形结构呈圆柱形或纺锤形,树高3m~3.5m,干高70cm,有一个强壮的主干,结果枝较细,主干粗度是结果枝粗度的3倍以上。主干上着生26~30个结果枝,结果枝单轴延伸,基角70°~80°,腰角80°~90°,中下部结果枝长度控制在1.6m以内,上部结果枝渐短,小于1.2m,结果枝在主干上呈上小下大分布。同方向上下结果枝保留50cm枝间距。7水肥管理7.1灌溉7.1.1水质灌溉水质基本要求:pH5.5~8.5,氯化物(Cl-)≤350mg/L,硫化物(S2-)≤1mg/L,全盐量≤2000mg/L。7.1.2灌溉量冬灌和春灌均为150m3,生长季滴灌7次,1~3年生幼树全年滴灌140m3,4~6年生幼树全年滴灌190m3。7.2施肥7.2.1施肥原则在养分需求与供应平衡的基础上,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坚持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相结合,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施肥与其它措施相结合。7.2.2基肥嫁接后前两年每年每亩施羊粪2m3,第三年施3m3,第四年施4m3,第五年施5m3,第六年施6m3。秋季果实采收后施入有机肥,每亩混加复合肥30kg,微肥20kg和菌肥20kg,1~4年生幼树不施复合肥和微肥。施用方法以施肥机为主,施肥沟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沿行向开沟,沟深30cm~40cm,沟宽30cm~40cm,开沟后,施入肥料,后用旋耕机回土覆盖。7.2.3滴肥每年7次,随滴灌施入根区。1~4年生幼树不滴肥,5~6年生幼树全年共滴肥41kg。表2树形培养期水肥管理8生产记录生产者需要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品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及田间操作管理措施;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并具有可追溯性;生产档案应有专人专柜保管,记录文件至少保存三年。对主要的农事活动如各物候期农事措施应逐项如实记载,详见附录A。附录A表A整形修剪记录表整形修剪措施 月 日 达到的技术指标 主要问题 备注第一年 扶干      抹芽      除萌     第二年 促枝      开角      甩放     第三年 开角      拉枝      甩放     第四年 疏枝      拉枝      落头     第五年 疏枝      回缩      提干     第六年 回缩      更新      控旺     团体标准《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树形培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依据GB/T1.1-2009规则起草。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林园研究所、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果业行业联合协会共同起草。二、编制目的、意义香梨自2013年引进主干结果型省力化栽培模式,由于具有高光效、省力化等优点,近些年发展较快。但由于主干结果型香梨栽培技术还在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树形不够标准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标准化树形是指对嫁接后的香梨树体,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几年的整形修剪,在盛果期达到相对统一的树形,具有相近的结构参数和整齐的园相,是保证稳产丰产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职工整形修剪技术的不统一,做到高水平的树形标准化并不容易,即使在同一连队,树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一些果园有向“3+1”树形转变的趋势,一些果园有向分散疏层形转变的趋势,树高、冠径、分枝量、枝干比、拉枝角度等参数部分或全部不同。制定技术规程,可以提高职工技术的标准化,提升果园树形的标准化。规程将为香梨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开拓,市场竞争力提高,香梨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成本节约,效益增加,职工收入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制定本技术规程要求的目的1、可作为第一师阿拉尔地区香梨生产的质量依据,以保证香梨的产量与品质。2、能向广大香梨种植者,提供必要的技术说明,指导农户科学的开展香梨的生产。3、方便各类农业推广部门进行香梨技术的推广,扩大新疆香梨的面积、规模和种植业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三、标准制定过程1、成立起草小组为科学的制定《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树形培养技术规程》,我们认真确定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同时对标准起草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和职责,成立了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林园研究所等行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起草小组。2、标准制定过程为了使此标准的适应性更强,切实规范、指导第一师主干结果型香梨栽培模式的生产实践,标准起草人员收集、整理、查阅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结合兵团重大科技项目:兵团重大科技项目:特色林果业(红枣、苹果、香梨和葡萄)简约栽培标准化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2019AA004)、兵团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库尔勒香梨种质创新与提质增效兵团重点实验室(2020DA004)、果树主干结果型栽培技术与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2021AA005)等项目执行期间获得的可靠试验数据,对标准有关内容进行反复讨论,保证了标准起草质量。在编制过程中,编写单位和编写人员,深入到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主要主干结果型香梨生产区,对当地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环节在第一师重点团场开展试验研究和应用示范,总结技术成果和栽培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地技术推广应用的反馈意见,结合起草人的知识与经验编制而成。同时参照了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会同各编制单位反复商讨,编制了此规程,并将技术规程草案提交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函审,根据专家函审意见反复修订而成。本技术规范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编写。四、标准编制原则(1)标准技术要求和指标符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与相关标准相协调。(2)标准技术要求和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当地的生产现状,适用于第一师主干结果型香梨栽培模式生产技术措施。(3)标准内容通俗易懂,便于操作。五、主要编制依据该标准主要是结合目前国内主干结果型库尔勒香梨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和标准条款制定。主要参考标准:GB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9859-2005地理标志产品库尔勒香梨NY475-2002梨苗木NY/T394-2021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42-2013梨生产技术规程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881-2004库尔勒香梨生产技术规程DB65/T3292-2011有机食品库尔勒香梨生产技术规程DB65/T3949-2016库尔勒香梨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规程DB65/T4223-2019库尔勒香梨简约化栽培技术规程六、标准重大问题的处理本标准的制定经过了多次专家评审,起草人参照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反复商讨,又返回田间反复验证调研,对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纠正与修改,使之更加严谨,增强了标准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树形培养技术规程》是根据第一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制定的,适用于第一师主干结果型香梨的生产管理。本标准的发表实施有利于提升技术标准化和树形标准化,提高产区主干型香梨的生产管理水平及产量品质。本标准制定中纳入的内容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具有可靠的技术保障措施。本标准发布后,建议加强学习培训和推广示范。《库尔勒香梨主干结果模式树形培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组2021年1月13日
信息:ICS:01.020 CCS:A011 发布:2022-06-16 实施:2022-06-21

DB 41/T 2188-2021 金银花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简介:因地方标准信息公布不透明,地方标准有效性更新或有延迟,望大家理解。本文件规定了金银花组织培养育苗的术语和定义、设施设备、组织培养和温室驯化。本文件适用于金银花组织培养育苗。
信息:ICSCCS发布:2021-10-19 实施:2022-01-18

NY/T 4195.7-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7部分:浮萍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T/AOPA 0023-2022 空中乘务早期培养计划(“雏燕计划”) 第1 部分 实施指南
简介:本标准是中国AOPA组织、实施和保障、促进“雏燕计划”的基本依据,是所有自愿加入“雏燕计划”的学校、机构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
信息:ICS:03.180 CCS:P839 发布:2022-06-07 实施:2022-06-10

DB41/T 2188-2021 金银花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01 CCS:B 30 发布:2021-10-19 实施:2022-01-18

NY/T 4195.2-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2部分:日本鹌鹑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T/AOPA 0024-2022 空中乘务早期培养计划(“雏燕计划”)第2 部分 空乘综合课程
简介:本标准是中国AOPA组织、实施和保障、促进“雏燕计划”空乘综合课程落实的基本依据,是所有自愿加入“雏燕计划”的学校、学生、空乘服务机构等各方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信息:ICS:03.180 CCS:P839 发布:2022-06-07 实施:2022-06-10

T/SYMBJY 25-2021 民办幼儿园 幼儿培养规范
简介:幼儿培养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明确幼儿培养的目的。幼儿培养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确定在幼儿培养时各自负责的每项具体工作的内容。幼儿培养负责人在幼儿培养时应明确每项具体工作的责任人。幼儿培养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保证幼儿培养工作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幼儿培养负责人在幼儿培养时应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幼儿培养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幼儿培养时应形成相应的文件。幼儿培养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幼儿培养时应将形成的每个文件都存入相应的载体。
信息:ICS:03.180 CCS:P831 发布:2021-10-15 实施:2021-10-15

NY/T 4195.8-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8部分:赤子爱胜蚓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DB23/T 3234-2022 野生越桔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01 CCS:B 05 发布:2022-05-25 实施:2022-06-24

DB 15/T 2397-2021 黑土区甜叶菊组织培养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简介:因地方标准信息公布不透明,地方标准有效性更新或有延迟,望大家理解。本文件规定了内蒙古黑土区甜叶菊组织培养育苗移栽技术的无菌环境准备、无菌苗培养、组织培养、试管苗移栽关键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
信息:ICSCCS发布:2021-09-26 实施:2021-10-26

NY/T 4195.1-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1部分:蜜蜂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DB43/T 2339-2022 辣椒花药开放式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7.080 CCS:B31 发布:2022-05-06 实施:2022-08-06

DB15/T 2397-2021 黑土区甜叶菊组织培养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01 CCS:B 05 发布:2021-09-26 实施:2021-10-26

NY/T 4195.6-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6部分:近头状尖胞藻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T/SAASS 39-2022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生产车间空气总需氧菌数的测定 需氧培养法
简介:本文件规定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生产车间空气中总需氧菌数测定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无害化处理车间中的机器设备运行及处置、或堆体发酵过程中空气环境需氧微生物数量的监测和环境安全性评估等。
信息:ICS:65.040.01 CCS:A053 发布:2022-04-30 实施:2022-05-31

DB34/T 3987-2021 禽白血病病毒细胞培养分离检测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11.220 CCS:B 41 发布:2021-09-03 实施:2021-10-03

NY/T 4195.5-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5部分:大型溞
简介:
信息:ICSCCS发布:2022-11-11 实施:2023-03-01

DB15/T 2555-2022 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规程-乳汁分离法
简介:
信息:ICS:65.020.30 CCS:B 40 发布:2022-04-25 实施:2022-05-25

ISO 6888-2:2021 食物链微生物学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种类)计数的水平方法第2部分:兔血浆纤维蛋白原琼脂培养基法
简介:
信息:ICS:07.100.30 CCS发布:2021-08-16 实施

WS/T 807-2022 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简介:
信息:ICS:11.020 CCS:50 发布:2022-11-02 实施:2023-05-01

DB15/T 2555-2022 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规程-乳汁分离法
简介:
信息:ICS:65.020.30 CCS:B 40 发布:2022-04-25 实施:2022-05-25

T/CI 011-2021 细菌生物被膜的培养、观测和耐药性评测技术指南
简介:细菌生物被膜培养方法与技术标准以下生物被膜培养方法与技术标准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模式菌株撰写,其他菌种培养以及实验条件可按需求适当调整。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在正常人皮肤、呼吸道、肠道以及多种自然环境如水、土壤中广泛分布。此菌为杆状单鞭毛形态,适宜生长温度为25-37℃,在42℃也可生长,于LB培养基上呈青绿色圆形菌落且极易附着在不同基质表面形成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不同部位形成生物被膜引起长期慢性感染,包括烧伤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可引发菌血症和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此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且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形成生物被膜、加强外排泵系统、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药物作用靶点、以及分泌抗菌酶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也相当复杂,例如通过过量分泌胞外多糖、积累胞外DNA、降低运动能力、调节群体感应系统等。作为研究生物被膜的模式菌株,铜绿假单胞菌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构建生物被膜、检测其耐药性并开发用药方案的研究中,是以本指南以铜绿假单胞菌为模式菌株撰写,其他菌种的培养及实验条件可按需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实验结果。4.1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本指南囊括四种常用的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包括孔板培养法、玻璃珠培养法、玻片培养法和Peg-lid培养法。(1)孔板培养法(4.1.1)将稀释菌液在96孔板或24孔板中培养,生物被膜附着于孔壁上,移除悬浮液并洗脱浮游菌体可得到生物被膜用于后续实验。孔板培养法一般用于检测菌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物被膜定量、生物被膜耐药性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等实验。此培养法可与多种染色法结合用于定量生物被膜,培养出的生物被膜结构可用不同显微镜观察。此培养法具有通量高、培养时间短和操作简单等优势,但培养的生物被膜厚度与硬度较低,浮游菌体不易洗脱造成平行间差异较大。(2)玻璃珠培养法(4.1.2)在24孔板中将玻璃珠置于稀释菌液内培养,生物被膜附着于玻璃珠表面,洗脱浮游菌体可得到生物被膜用于后续实验。此培养法与孔板培养法类似,一般用于检测菌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物被膜定量、生物被膜耐药性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等试验。此培养法可与多种染色法结合用于定量生物被膜,但不易在显微镜下观察。此培养法具有通量高、培养时间短等优势,但操作略复杂。此方法培养的生物被膜厚度与硬度较高,浮游菌体较易清洗,平行间差异较小。(3)玻片培养法(4.1.3)将玻片插入菌液培养,生物被膜附着于玻片表面,去除拨片并洗脱浮游菌体得到生物被膜用于后续实验。此方法一般用于检测菌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观察生物被膜结构与形态,可与多种染色方法和多种显微镜结合使用观测生物被膜构态。此方法通量高、培养时间短,但操作略复杂。此方法培养的生物被膜量较大、厚度与硬度高,浮游菌体易清洗,平行间差异较小。(4)Peg-lid培养法(4.1.4)将带有凸起楔子(peg)的96孔板盖置于装有菌液的96孔板中培养,生物被膜附着于peg中下端,取下盖子并洗脱peg上的浮游菌体可得到生物被膜用于后续实验。此方法与孔板培养法类似,一般用于检测菌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物被膜定量、生物被膜耐药性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等试验。此培养法可与多种染色法结合用于定量生物被膜,但培养出的生物被膜由于在楔子顶端,不易于显微镜观察。此培养法具有通量高、培养时间短和操作简单等优势,培养的生物被膜厚度与硬度较高,浮游菌体较易洗脱、平行间差异较小。每种培养与观测方法细节请见下文。4.1.1孔板培养法适用范围:孔板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需要检测不同菌种(野生菌种和突变菌种)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需要检测不同菌株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耐受性。针对孔板培养的生物被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被膜定量(章节5.1.2a)、生物被膜耐药性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章节6.1)。以下示意装置和操作均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菌株,在耗氧培养条件下进行示例:图1.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孔板培养法)4.1.1.1实验材料:a.无菌96孔板(或24孔板,Nest/Corning);b.无菌储液器;c.100μL排枪移液器(或1mL移液器);d.15mL无菌摇菌管;e.100μL(或1mL)移液器枪头;f.LB培养基(可按需使用其他培养基);g.所需菌株;h.废液桶;i.75%酒精;j.无菌ddH2O;k.无菌生理盐水。4.1.1.2培养步骤【附录以protocol/SOP模式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将目标菌株接种至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在无菌操作台中,用新鲜培养基将菌液按一定比例稀释,随后将稀释好的菌液倾倒入无菌储液器,再用排枪移液器将稀释菌液加入96孔板或24孔板孔洞中,并置于所需温度下静置培养生物被膜。实验菌种和对照菌种均按照附录Xa的培养步骤进行接种、培养(附录Xa),随后对生物被膜进行分析(章节5)。4.1.1.3技术要点a.所有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须使用灭菌器具并用酒精消毒操作台以及所使用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b.在将菌液加入孔板前,轻轻摇晃储液器将菌液混合均匀,并用排枪反复轻轻吹打菌液,以减小实验误差;c.孔板培养生物被膜需保证培养后孔洞内剩余菌液体积基本一致,培养时需用透气封口膜密封孔板防止液体蒸发;d.移除废液以及清洗生物被膜时须注意不可用枪头触碰生物被膜,以保证生物被膜完整性。4.1.2玻璃珠培养法适用范围:玻璃珠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用于循环培养生物被膜进行压力条件进化实验,(2)需要检测不同菌株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耐受性。针对玻璃珠培养的生物被膜的分析方法主要为:CFU计数法(章节5.3.2b)。以下示意装置和操作均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菌株,在耗氧培养条件下进行示例:图2.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玻璃珠培养法)4.1.2.1实验材料:a.无菌24孔板;b.无菌储液器;c.1mL移液器d.15mL无菌摇菌管;e.1mL移液器枪头;f.LB培养基(可按需使用其他培养基);g.无菌ddH2O(可按需使用PBS溶液或生理盐水);h.所需菌株;i.废液桶;j.75%酒精;k.镊子;l.3-5mm玻璃珠。4.1.2.2培养步骤【附录以protocol/SOP模式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将目标菌株接种至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用新鲜培养基将菌液按一定比例稀释,随后将稀释好的菌液转移至24孔板孔洞中,并加入两颗无菌玻璃珠,37℃100rpm转速摇晃培养过夜。实验菌种和对照菌种均按照附录Xa的培养步骤进行接种、培养(附录Xb),随后对生物被膜进行分析(章节5)。4.1.2.3技术要点a.所有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须使用灭菌器具并用酒精消毒操作台以及所使用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b.在将菌液加入孔板前,轻轻摇晃储液器将菌液混合均匀,并用移液器反复轻轻吹打菌液,以减小实验误差;c.孔洞内菌液不可过多,以免摇晃培养时菌液溅出造成交叉污染;d.用无菌镊子转移玻璃珠时,需尽量减少镊子与玻璃珠接触面,以保证生物被膜完整性;e.孔板培养生物被膜需保证培养后孔洞内剩余菌液体积基本一致,培养时需用透气封口膜密封孔板防止液体蒸发。4.1.3玻片培养法适用范围:玻片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需要检测不同菌种(野生菌种和突变菌种)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需要检测不同菌株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耐受性。针对玻片培养的生物被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被膜定量(章节5.1.2c)和生物被膜耐药性(章节5.3.2c)。以下示意装置和操作均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菌株,在耗氧培养条件下进行示例:图3.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玻片培养法)4.1.3.1实验材料:a.无菌培养皿(静置培养需准备6孔板);b.15mL无菌摇菌管;c.LB培养基(可按需使用其他培养基);d.无菌ddH2O(可按需使用PBS溶液或生理盐水)e.所需菌株;f.废液桶;g.75%酒精;h.镊子;i.载玻片。4.1.3.2培养步骤【附录以protocol/SOP模式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将目标菌株接种至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用新鲜培养基将菌液按一定比例稀释,随后将稀释好的菌液转移至培养皿,并加入无菌载玻片,37℃100rpm转速摇晃培养过夜。实验菌种和对照菌种均按照附录Xa的培养步骤进行接种、培养(附录Xc),随后对生物被膜进行分析(章节5)。4.1.3.3技术要点a.所有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须使用灭菌器具并用酒精消毒操作台以及所使用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b.培养皿内菌液不可过多,以免摇晃培养时菌液溅出造成污染;c.用无菌镊子转移载玻片时,需尽量减少镊子与玻璃珠接触面,以保证生物被膜完整性;d.摇晃培养时需用透气封口膜密封培养皿防止液体蒸发。4.1.4Peg-lid培养法适用范围:Peg-lid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需要检测不同菌种(野生菌种和突变菌种)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需要检测不同菌株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耐受性。针对Peg-lid培养的生物被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被膜定量(章节5.1.2c)和生物被膜耐药性(章节5.3.2c)。以下示意装置和操作均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菌株,在耗氧培养条件下进行示例:图4.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peglid培养法)4.1.4.1实验材料:a.96孔板;b.Peglid盖子(见附录图三);c.无菌储液器;d.100μL排枪移液器;e.15mL无菌摇菌管;f.100μL(或1mL)移液器枪头;g.LB培养基(可按需使用其他培养基);h.所需菌株;i.废液桶;j.75%酒精;k.无菌ddH2O(可按需使用PBS溶液或生理盐水);l.无菌生理盐水。4.1.4.2培养步骤【附录以protocol/SOP模式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将目标菌株接种至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用新鲜培养基将菌液按一定比例稀释,随后将稀释好的菌液转移至96孔板中,再将peglid小心盖入菌液中。37℃100rpm转速摇晃培养过夜。实验菌种和对照菌种均按照附录Xa的培养步骤进行接种、培养(附录Xd),随后对生物被膜进行分析(章节5)。4.1.4.3技术要点a.所有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须使用灭菌器具并用酒精消毒操作台以及所使用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b.在将菌液加入孔板前,轻轻摇晃储液器将菌液混合均匀,并用排枪反复轻轻吹打菌液,以减小实验误差;c.孔洞内菌液不可过多,以免置入peglid或震荡培养时菌液溅出造成污染;d.需保证培养后孔洞内剩余菌液体积基本一致,培养时需用透气封口膜密封孔板防止液体蒸发;e.移除废液以及清洗生物被膜时须注意不可触碰生物被膜,以保证生物被膜完整性。4.2体外动态生物被膜培养本指南囊括两种常用的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包括管式培养法和池式培养法,详细介绍如下:(1)管式培养法将菌液注入硅胶管内静置附着后,将培养基以匀速注入硅胶管,流动培养生物被膜,生物被膜附着于管壁上。此方法一般应用于对生物被膜样品需求量大的实验,如生物被膜样品收集,胞外多糖收集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等。此方法可形成大量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结构厚,通量较高,但培养时间较长,操作较复杂,并不易用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结构。(2)池式培养法将菌液注入培养池通道内,翻转静置待细菌附着与盖子上之后,将培养基以匀速注入培养通道,流动培养生物被膜,生物被膜附着于三通道池盖上。此方法一般应用于生物被膜形态观察、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等实验,此方法形成生物被膜形态与结构完整,可结合有荧光标记的菌株或不同染色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观测生物被膜形态与结构,但通量较低,操作复杂,培养时间较长。4.2.1管式培养法(tubing-biofilm)适用范围:管式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需要模拟管道内生物被膜生长环境的研究,(2)需要相对大量生物被膜样品的研究,(3)生物被膜对药物/化合物代谢(biotransformation)的相关研究等。针对管式培养的生物被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干重/湿重分析(章节5.4)、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提取和测序分析、电子显微镜观察(章节5.7)、氧气探针/化合物探针监测等。以下示意装置和操作均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菌株,在耗氧培养条件下进行示例:管式生物被膜培养法具有较高通量,可以一次性培养多通道生物被膜样品;该方法能够一次性产出大量生物被膜样品,常用于干重/湿重分析、基因样本提取,EPS等代谢产物提取、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氧气探针/化学探针观察等。图5.体外动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管式培养法)4.2.1.1实验材料:a.15mL无菌摇菌管;b.长50cm,内直径1.0mm硅胶管(润泽);c.长2520cm,内直径1.0mm硅胶泵管(润泽);d.长15cm,内直径1.0mm硅胶管(润泽);e.长10cm,内直径3.2mm硅胶管(润泽);f.长30cm,内直径1.0mm硅胶泵管(润泽);g.等径直通接头(润泽);h.变径直通接头(润泽);i.鲁尔接头(润泽);j.2个2L玻璃培养瓶;k.10%LB培养基(可按需使用其他培养基);l.过滤器(过滤孔0.22μm);m.蠕动泵(aperistalticpump,MasterFlex);n.所需菌株;o.医用尖锐物处理容器;p.75%酒精;q.镊子;r.5mL及1mL无菌针管;s.无菌针头;t.移液器;u.无菌移液管。4.2.1.2培养步骤【附录以protocol/SOP模式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将装有培养基的玻璃培养瓶、硅胶管、除泡器和镊子在121℃高温高压灭菌15分钟,取出并将硅胶管、除泡器和镊子干燥备用。如图一所示,在无菌操作台中按顺序用安装双向接头的硅胶管b连接装有培养基的玻璃培养瓶、无阻泵、过滤器、硅胶管c、d、e、f,2L废液罐,同个装置内至少三个平行(图内展示一个平行),将整个系统置于恒温培养箱内。将目标菌株接种至适当体积的LB培养基中,在所需温度下200rpm摇晃培养过夜。在无菌操作台中,用新鲜LB培养基将菌液稀释至OD600nm=0.1,用无菌针管吸入2mL稀释菌液,并将稀释菌液分别注入硅胶管b平行装置中,用硅胶封口后静置培养2小时使细菌细胞粘附于管壁,用10%LB流动培养基培养3至7天,建立生物被膜。首先将生物被膜管式培养装置进行灭菌和组装,在用药组的培养基玻璃瓶中加入工作浓度的目标抗生素并混合均匀;在阳性对照组的培养基玻璃瓶中加入已知具有抑菌抑生物被膜浓度的粘菌素colistin并混合均匀;在阴性对照组的培养基玻璃瓶中加入等体积的用药组抗生素的溶剂并混合均匀。用药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按照附录X的培养步骤进行接种、培养(附录Xe),后收集生物被膜进行观察。4.2.1.3技术要点a.所有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须使用灭菌器具并用酒精消毒操作台以及所使用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b.使用针管与针头吸取菌液后,针头不可朝向操作人,不可盖回针头盖子,以免误伤操作人员;c.将使用过的针管与针头丢弃入医用尖锐物处理容器统一处理,避免误伤操作人员;d.保证无阻泵运行速度一致,避免液体回流造成污染;e.保证硅胶管管壁厚度适宜,造成管壁破裂,影响生物被膜形成;f.在培养过程中如需添加培养基,须用酒精消毒瓶口与邻近装置表面,避免污染;g.培养瓶口须用透气封口膜密封防止培养基蒸发。4.2.2池式培养法(flow-cellbiofilm)适用范围:池式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需要实时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的相关研究,(2)需要实时观察生物被膜中标记蛋白/基因表达及分布的相关研究,(3)需要实时观察生物被膜群落中不同菌种相对位置关系的研究等。针对池式培养的生物被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死活菌细胞染色法(章节5.2)、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测法(章节5.6)、3D荧光成像定性定量法(章节5.5)等。以下示意装置和操作均以铜绿假单胞菌(PA)为模式菌株,在耗氧培养条件下进行示例:池式生物被膜培养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1)图6.体外动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池式培养法)4.2.2.1 实验材料:a.15mL无菌摇菌管;b.三通道培养池(3-channelflow-cell)与树脂盖;c.盖玻片;d.硅胶胶水;e.长50cm,内直径1.0mm硅胶管;f.长25cm长20cm,内直径1.0mm硅胶泵管,双端安装;g.长15cm,内直径1.0mm硅胶管;h.长30cm,内直径1.0mm硅胶泵管;i.等径直通接头;j.鲁尔接头;k.2个2L玻璃培养瓶;l.10%LB培养基(可按需使用其他培养基);m.过滤器(过滤孔0.22μm);n.蠕动泵(aperistalticpump);o.所需菌株;p.医用尖锐物处理容器;q.75%酒精;r.镊子;s.5mL及1mL无菌针管;t.无菌针头;u.移液器;v.无菌移液管。4.2.2.2培养步骤【附录以protocol/SOP模式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将生物被膜池式培养装置进行灭菌和组装,在用药组的培养基玻璃瓶中加入工作浓度的目标抗生素并混合均匀;在阳性对照组的培养基玻璃瓶中加入已知具有抑菌抑生物被膜浓度的粘菌素colistin并混合均匀;在阴性对照组的培养基玻璃瓶中加入等体积的用药组抗生素的溶剂并混合均匀。用药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按照附录X的培养步骤进行接种、培养(附录Xf),后收集生物被膜进行观察。4.2.2.3技术要点a.所有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须使用灭菌器具并用酒精消毒操作台以及所使用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b.使用针管与针头吸取菌液后,针头不可朝向操作人,不可盖回针头盖子,以免误伤操作人员;c.将使用过的针管与针头丢弃入医用尖锐物处理容器统一处理,避免误伤操作人员;d.保证无阻泵运行速度一致,避免液体回流造成污染;e.保证培养池翻转状态,以免影响生物被膜形成;f.黏结培养池与池盖时须小心不可将池盖压破,并须保证培养池与池盖完全密封,避免菌液与培养基溢出造成污染;g.保证培养池所有通道畅通,避免堵塞造成液体回流与污染;h.在培养过程中如需添加培养基,须用酒精消毒瓶口与邻近装置表面,避免污染;i.培养瓶口须用透气封口膜密封防止培养基蒸发。
信息:ICS:07.100.01 CCS:Q849 发布:2021-08-05 实施:2021-08-10

T/GDSMM 0023-2022 巴戟天种苗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规程
简介:(1)组织培养基的配制;(2)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巴戟天外植体选取和消毒、茎尖剥离、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培养、无菌生根培养、炼苗、假植。
信息:ICS:65.020.20 CCS:A017 发布:2022-10-27 实施:2022-10-28

DB45/T 2456-2022 金花茶组织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62 发布:2022-01-26 实施:2022-02-28

T/YZXMR 001-2021 牙髓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简介:牙髓干细胞是一种源自牙髓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是修复牙槽骨损伤的适宜干细胞。
信息:ICS:11.060.01 CCS:Q843 发布:2021-08-01 实施:2021-09-13

T/CAS 651—2022 检验检测实验室人员聘用、能力培养与考核监督指南
简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检验检测实验室人员聘用、能力培养及考核监督的有关工具、程序和方法的通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检验检测实验室人员管理,并满足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RB/T214《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对检验检测人员管理的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RB/T214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DB51/T2161—2016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指南
信息:ICS:03.100.30 CCS:L721 发布:2022-10-27 实施:2023-02-13

DB2302/T 012-2021 马铃薯试管苗继代培养技术规程
简介:本文件适用于齐齐哈尔区域的马铃薯继代培养的安全生产与保存
信息:ICS:65.020 CCS:B21 发布:2022-01-13 实施:2022-01-26

DB44/T 2323-2021 五指毛桃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简介:
信息:ICS:65.020.20 CCS:B 05 发布:2021-07-28 实施:2021-10-28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我们的实力

部分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

合作客户

我们的实力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